近日双融网,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明确四川发展新兴产业、培育未来产业的总体目标、重点突破方向和重点任务。8月6日,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邀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志,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敬茂明,科技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陈学华走进直播间,对《方案》内容进行解读,并与广大网友交流。
《方案》提出,到2027年,全省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,培育30家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,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、10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;未来产业创新突破发展,培育10家以上高成长创新型企业,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和标志性产品,产业化能力初步形成。黄志表示:“这份未来三年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蓝图,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迫切需要,是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,也是解决产业发展瓶颈的必然路径。”
《方案》明确了23个重点突破方向双融网,涵盖人工智能、新型显示等众多领域。黄志介绍:“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’的指示要求,坚持实事求是,所遴选的23个重点突破方向均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确定的差异化赛道。我们主要考虑的就是国家要什么、四川有什么、怎么去发展。”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,四川已形成设计、制造、封测、配套等全链条发展格局,《方案》就聚焦产业链各环节分别明确突破方向,推动全链条向高端跃升。而在机器人领域,四川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、但具备关键环节优势,就侧重以整机开发和标志性产品打造为牵引,加速构建产业生态体系。
人工智能是《方案》明确的四川第一位重点突破的新兴产业,截至目前全省已集聚培育人工智能领域企业1541家、其中“四上”企业846家,上半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超800亿元、同比增长超20%。陈学华表示,科技厅近年来重点从4个方面发力。一是深入推进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,聚焦先进算力、类脑智能、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系统、行业垂直大模型等4个方向,投入财政科技经费3.5亿元,部署实施3批次共29个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。二是不断强化算力、数据支撑能力,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算电协同、算网协同,强化省内异地、省外联网算力调度服务。三是持续拓展人工智能示范应用,突出先进制造、安全应急、社会民生、商贸文旅、城市治理5大重点领域,印发《四川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工作方案》。四是着力强化政策要素保障,研究制定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思路等。“我们已形成‘总体谋划—年度攻坚—政策赋能—动态评估’的全链条推进体系,相信通过这些政策逐一落地,将会赋能更多企业在人工智能赛道跑出加速度、迈向新高度”,他说。
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,四川健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、瞪羚企业、种子独角兽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,截至目前,全省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量1.93万家,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.4万家,备案瞪羚企业总数312家。围绕六大优势产业,科技厅组织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计划及6个重大科技专项,持续开展企业找技术、成果找市场“双向揭榜挂帅”活动。2024年,支持科技型企业牵头或参与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00余项、支持经费约8.9亿元,取得了全球首颗AI卫星发射入轨、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下线等重大突破。此外,企业科技金融支撑服务的进一步强化,也使企业融资成本平均降低30%。
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涉及面广、领域多,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强,为此,经济和信息化厅先后出台实施了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(园)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率先突破发展行动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《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《关于推动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支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《核技术应用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2—2035年)》《关于促进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等系列政策措施,并以15+N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为主要抓手,推动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。敬茂明表示,下一步将以《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为重点,聚焦“15+8”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体系,用好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机制和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行动,联动重点市州和单位,实施“链主”企业培育计划、发布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清单,积极争取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领域试点示范,一体推进创新平台打造、重点项目建设、先锋企业发展、应用场景培育和产业生态营造。
敬茂明还举例介绍了未来产业8大领域之一的脑机接口及脑科学在四川发展情况——在《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(2025—2030年)》引导下,已初步构建了“上游核心器件—中游系统集成—下游场景应用”全产业链生态。上游柔性电极、低功耗芯片、智能传感器、编解码算法等核心器件软件国产化率稳步提升。中游链主企业芯脑科技无线干电极生产线年产能达1000台套、影目科技连续三年蝉联国内智能眼镜、一体式AR眼镜出货量双料第一。下游开放医疗、工业、教育、养老、文旅等应用场景,形成“应用反哺研发、收益支撑创新”的良性循环。成都市锦江区建设环华西5分钟产业生态特色园区“中国西部脑谷”和2万平方米特色楼宇“脑机接口大厦”双融网,布局“材料—器件—零部件—整机”生产制造基地,区域集聚效应显著。
博星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